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及应对策略
谢金凤 教授
荆门职院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
主讲内容:
一、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分析
二、心理危机的识别与干预
三、进行心理辅导的结构与方法
荆门职院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四级网络)
学院:学生工作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各系部书记
↓
系部: 班主任、辅导员
↓
班级: 心理委员(每个班级一名,班委)
↓
寝室:心理信息员(可以是寝室长)
咨询室只接待病态的人?
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
精神病学是医学的一个分支,工作对象是所谓“变态”的人,即心理失常的人。
心理学家也关注病人,但他们不能使用药物。除此之外,大多数心理学研究都探讨正常人心理现象,如情绪的发展、性别的差异、人际的关系、职业的规划、情感婚恋等等。
心理健康咨询工作极为重要的三句话:
人人都会得心理疾病,就象人人都会得感冒一样;
得了心理疾病不要紧,敢于求助是勇者的表现;
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的地址是:后勤行政楼二楼;电话是…。
关于心理问题的诊断和评定
1、什么样的人算是健康的人?
健康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臻完满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
2、心理健康的基本含义
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作了新的定义,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
3、心理健康状态
(1)本人不觉得痛苦
在一个时间段中(如一周、一月、一季或一年)快乐的感觉大于痛苦的感觉。
(2)他人不感觉到异常
心理活动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不出现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现象。
(3)社会功能良好
能胜任家庭和社会角色,能在一般社会环境下充分发挥自身能力利用现有条件(或创造条件)实现自我价值。
4、灰色区理论
人的心理健康与否,并没有一条截然分明的界限。从完全健康到有严重的精神疾患,中间有着广阔的中间地带。
5、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的区别(PPT)
一、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
(一)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类型
适应问题:心理失衡期
人际冲突: “踏着铃声进出课堂,宿舍里面不声不响,互联网上诉说衷肠。”
情绪与情感困惑:情感危机
生涯规划:就业迷茫
学习障碍:所学非所爱
强迫倾向: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
网络成瘾:过度使用网络
(一)关于适应的案例
没有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
无法适应集体生活,不适应彼此的生活习惯
不知道自习时间如何安排?
(二)人际关系案例
宿舍人际关系紧张---除了自己,别人都斤斤计较
社交恐怖---见了异性就脸红心跳,不知所措,觉得自己很白痴等
不爱他又不得不跟他在一起,很是痛苦
看见父亲就烦,不能接受他跟母亲复合
(三)情绪困惑案例
最近很烦,什么都没兴趣,很担心这样下去会……
好朋友四级通过,自己比她努力却还是挂了,自我否定
失恋以后,不理解:我居然被他甩了
(四)生涯规划案例
不知道是选择继续升学还是先就业
不知道如何选择就业方向,是听从父母的安排还是要自己找找喜欢的
目标缺失,不知所措,担心恐惧接踵而来
(五)学习问题案例
英语过级考试,屡考不过,一看英语头就痛,还不得不整天拿着英语,否则心里不踏实
对某些专业课程,提不起兴趣,上课就看课外书或瞌睡,心里又焦虑
偶然的一门补考,导致习惯性补考,无法收拾,后担心拿不了毕业证,不知道如何是好
(六)强迫症案例
又称强迫障碍,它是以反复出现强迫观念或强迫行为为基本特征的一类比较常见的心理疾病。
强迫行为:强迫洗涤、强迫检查等
强迫观念:无法控制自己不思考问题,强迫计数、强迫计数、强迫回忆、强迫联想、强迫怀疑。该记的记不往,该忘的忘不了。
强迫症特点:一是主观上感受强迫的体验;二是患者认为自己的强迫思维或强迫行为没有意义,主观上感到必须加强意识的抵抗并实施抵抗行;三是有症状自知力,因强迫与抵抗强迫之间的强烈冲突而痛苦,所以寻求治疗。概括起来,就是自我强迫与反强迫同时存在,冲突导致焦虑和痛苦而求医。
(七)网瘾
1.对网络的使用有强烈的渴求或冲动感;
2.减少或停止上网时会出现周身不适、烦躁、易激惹、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等戒断反应;上述戒断反应可通过使用其他类似的电子媒介,如电视、掌上游戏机等来缓解;
3.下述5项内至少符合1项:
(1)为达到满足感而不断增加使用网络的时间和投入的程度;
(2)使用网络的开始、结束及持续时间难以控制,经过多次努力后均未成功;
(3)固执使用网络而不顾其明显的危害性后果,即使知道网络使用的危害性仍难以停止;
(4)因使用网络而减少或放弃了其他兴趣、娱乐或社交活动;
(5)将使用网络作为一种逃避问题或缓解不良情绪的途径。
网络成瘾的病程标准为平均每日连续使用网络时间达到或超过6个小时,且符合症状标准已达到或超过3个月。
网瘾自我管理
1.转移注意:可以在想上网的时候,强迫自己转移注意力
2.上网时间递减法:可以设立合理的“小步子”目标,逐渐减少上网时间。
3.自我指令:可以给自己制定学习时间安排表,规定每天的什么时候必须学习。
4.自觉提高上网效率:每次上网之前,应该先花两分钟时间仔细想一想自己要上网干什么,把具体要完成的任务列在纸上,然后再花一分钟时间,估计大概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完成所有任务。
5.自我奖励与自我惩罚:运用以上的方法,根据自己完成的效果给予自己奖励或者惩罚。
十种正常的异常心理
精神正常并不意味着没有一点问题,关键在于这些症状的产生背景、持续时间、严重程度以及对个体和环境的不良影响如何。正常人也可能出现短暂的异常现象,这些现象持续时间短、程度轻,尚不能贴上精神病的标签。
1.疲劳感:
通常有相应的原因,持续时间较短,不伴有明显的睡眠和情绪改变,经过良好的休息和适当的娱乐即可消除。
2.焦虑反应:
是人们适应某种特定环境的一种反应方式。但正常的焦虑反应常有其现实原因(现实性焦虑)如面临高考,并随着事过境迁而很快缓解。
3.类似歇斯底里现象:
多见于妇女和儿童。有些女性和丈夫吵架尽情发泄、大喊大叫、撕衣毁物、痛打小孩,甚至威胁自杀。儿童可有白日梦、幻想性谎言表现,把自己幻想的内容当成现实。这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充分、不成熟所致。
4.强迫现象
有些脑力劳动者,特别是办事认真的人反复思考一些自己都意识到没有必要的事,如是不是得罪了某个人,反复检查门是否锁好了等。但持续时间不长,不影响生活工作。
5.恐怖和对立
我们站在很高但很安全的地方时仍会出现恐怖感,有时也想到会不会往下跳,甚至于想到跳下去是什么情景。这种想法如果很快得到纠正不再继续思考,属正常现象
6.疑病现象
很多人都将轻微的不适现象看成严重疾病,反复多次检查,特别是当亲友、邻居、同事因某病英年早逝和意外死亡后容易出现。但检查如排除相关疾病后能接受医生的劝告,属正常现象。
7.偏执和自我牵连
任何人都有自我牵连倾向,即假设外界事物对自己影射着某种意义,特别是对自己有不利影响。比如走进宿舍时,同学们停止谈话,这时往往会怀疑人们在议论自己。这种现象经过片刻的疑虑之后就会省悟过来,其性质和内容与当时的处境联系紧密。
8.错觉
正常人在光线暗淡、恐惧紧张及期待等心理状态下可出现错觉,但经重复验证后可迅速纠正。成语“草木皆兵”、“杯弓蛇影”等均是典型的例子。
9.幻觉
正常人在迫切期待的情况下,可听到“叩门声”、“呼唤声”。经过确认后,自己意识到是幻觉现象,医学称之为心因性幻觉。正常人在睡前和醒前偶有幻觉体验,不能视为病态。
10.自笑、自言自语
有些人在独处时自言自语甚至边说边笑,但有客观原因,能选择场合,能自我控制,属正常现象。
12类值得关注的现象
1.遭遇突发事件,如家庭发生重大变故、受到自然或社会意外刺激者;
2.学习压力过大、学习困难者;
3.个人感情受挫者;
4.人际关系失调者;
5.性格过于内向、孤僻、社会交往很少,缺乏社会支持者;
6.严重环境适应不良导致心理或行为异常者;
7.家境贫困、经济负担重、自卑感强烈者;
8.身体出现严重疾病,个人很痛苦,治疗周期长者;
9.患有严重心理疾病者,如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癔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等;
10.正在服用精神类药物控制病情以及曾患心理疾病休学、病情好转又复学者;
11.身边同学出现个体危机状况者;
12.转系、休学、降级或近期遭受处分者。
二、心理危机的识别与干预
(一)辅导员在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的作用
(二)辅导员在心理危机工作中的角色
宣传员、守门员、陪伴者、助人者
(三)有效地帮助有心理危机的学生
早发现、早评估、早干预
实行全程监护
——从发现学生有心理危机那一刻起直到学生离开学校止,都要进行监护。
怎样才能做到早发现?
1、学校层面:
(1)大力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学生心理自助及助人能力
(2)加大心理委员、学生干部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力度
2、辅导员层面:
(1)掌握必备的心理健康知识,懂得识别异常的心理及行为表现
(2)对异常的心理及行为表现要有高度的敏感性
(3)辅导员要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及时了解学生情况
(4)切实发挥心理委员、班干部及学生党员的作用,建立畅通的信息报告渠道
(5)采取及时有效的危机干预方法
(四)如何识别心理危机
1.直接表露自己处于痛苦、抑郁、无望或无价值感中;
2.易激惹,过分依赖,持续不断地悲伤或焦虑,常常流泪;
3.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下降、经常缺勤;
4.孤僻、人际交往明显减少;
5.无缘无故地生气或与人敌对;
6.酒精或毒品的使用量增加;
7.情绪与行为紊乱,感到被议论或被害、被支配,被洞悉;出现怪异行为;
8.睡眠、饮食或体重明显增减,过度疲劳,体质或个人卫生状况急剧下降;
9.日记或其他发挥想象力的作品所透露出的主题为无望、脱离社会、愤怒、绝望、自杀或者死亡;
10.任何书面或口头表达出的内容象是在临终告别或透露出自杀的倾向,如“我会离开很长一段时间……”;
11.出现自伤或自杀行为。
(五)综合提出7个人格维度:
(1)内向;
(2)过度敏感;
(3)偏执;
(4)冲动;
(5)懦弱依赖;
(6)脆弱;
(7)极端自卑。
(六)大学生自杀的特点
1、时间特点
大学生自杀在时间上跟节假日有一定关联。自杀事件较多发生在两个学期开学初(春节后和9月初),以及“五·一”长假期间及节后。春、秋季开学后25天,“五一”和“十一”后25天,加上圣诞节和元旦节,全年一共约100天。其间发生的自杀事件占全年自杀事件的73%。
2、大学生自杀事件大多发生在校内
大学生自杀事件大多发生在校内,占总数的73.3%,宿舍楼是自杀事件发生最多的地方,其次是校内其他建筑(如教学楼、行政楼等),占23.3%。不少学生自杀前都有犹豫徘徊不定现象。
3、方式
目前自杀大学生的主要方式是跳楼,约占自杀大学生的70%。高坠方式惨烈,对校园生者的负面冲击极大。
4、有自杀未遂史的学生应引起高度重视
研究表明,有自杀未遂史的学生自杀死亡率极高。如果他所面对的问题没有解决,痛苦没有移除,或者社会支持不够,他再次自杀的方式将更为激烈,风险极高。
5、关注什么?
1.有关学生的情绪状况;
2.有关学生的睡眠状况;
3.有关学生的饮食状况;
4.有关学生的人际关系状况;
5.有关学生的学习(出勤成绩效率)状况;
6.有关学生的自我评价等.
六、早评估、早干预:
在发现学生的异常表现和行为后,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评估和干预,仍有可能导致悲剧的发生。
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体系:
发现学生异常表现
↓(对学生实行24小时陪伴)
向系部书记(或学工办处长)及心理中心报告
↓
心理中心组织专家进行评估
↓
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住院治疗或休学回家↙ ↘在校边学习边治疗
愈后鉴定 追踪干预 (辅导员/学生/心理中心)
办理复学手续↓
追踪干预 (辅导员/学生/心理中心)
(七)危机排查与干预体系——及时转介(见PPT)
(八)送学生住院治疗应注意的一个问题
《精神卫生法》规定:
——将患者送到精神卫生机构住院治疗时必
须先征得其监护人的同意。
——电话告知家长(录音)或签订书面同意书。
<<精神卫生法>>(2013年5月1日正式实施)
第十六条 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对学生进行精神卫生知识教育;配备或者聘请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辅导人员,并可以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前教育机构应当对幼儿开展符合其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
第十七条 发生自然灾害、意外伤害、公共安全事件等可能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事件,学校应当及时组织专业人员对学生进行心理援助。
教师应当学习和了解相关的精神卫生知识,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正确引导、激励学生。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重视教师心理健康。
学校和教师应当与学生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近亲属沟通学生心理健康情况。
第二十八条 除个人自行到医疗机构进行精神障碍诊断外,疑似精神障碍患者的近亲属可以将其送往医疗机构进行精神障碍诊断。对查找不到近亲属的流浪乞讨疑似精神障碍患者,由当地民政等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帮助送往医疗机构进行精神障碍诊断。
疑似精神障碍患者发生伤害自身、危害他人安全的行为,或者有伤害自身、危害他人安全的危险的,其近亲属、所在单位、当地公安机关应当立即采取措施予以制止,并将其送往医疗机构进行精神障碍诊断。
医疗机构接到送诊的疑似精神障碍患者,不得拒绝为其作出诊断。
第二十九条 精神障碍的诊断应当由精神科执业医师作出。
(九)如果学生和家长不愿意住院治疗或休学怎么办?
---要求学生及家长签订承诺书
(十)危机干预工作中辅导员该做些什么?
1、面向心理危机学生:
(1)督促学生定期复诊、按医嘱吃药、必要时进行心理咨询。——办理复学手续时要求学生签订复学承诺书。
(2)定期与学生谈话,做好谈话记录。
(3)充分发挥班干部、学生党员及心理委员的作用,保持信息畅通,建立心理支持系统。
(4)定期与家长沟通联系,及时了解情况。
2、面向全体学生:
(1)加强班级建设,营造良好的班级心理氛围。
(2)加强班级心理建设,构建心理支持系统
(3)加强班级心理建设,营造互助互爱的良好班级氛围,降低学生孤独感,增强归属感,为学生构建心理支持系统。
(4)使班级的每一位同学都能在班级中找到安全感、都愿意开放自己,才能更好帮助心理危机学生,也才能及时发现需要帮助的学生。
(十一)危机排查与干预体系——心理档案(见PPT)
三、进行心理辅导的结构与方法
(一)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过程中,是什么让学生感到得到了帮助 ?
关系!关系!关系!
方法一:建立关系:建立个人联结
尊重、接纳、热情和温暖、真诚
方法二:倾听与专注
身体前倾、适当眼神接触、适量点头、恰当回应“嗯嗯”、放松且自然;避免分心的行为、配合其语言习惯、关注非言语行为、适当的空间距离
“倾听”听什么
事实“我失恋了。”
感情“我和我相恋三年的男朋友分手了。”
例:当事人:我感到很伤心,今天我家养的小狗死了。
辅导员:死了一条小狗有什么大不了的,有什么好值得伤心的。
当事人:你根本不理解我的感受,我家的小狗跟我们一起生活了10多年了,我们早已经把它当作一家人那样,它死了,就像死了一个亲人一样,你说,我能不伤心吗?
1、倾听的意义
(1)利于建立咨询关系。倾听是一种关注的态度,表达的是对当事人的尊重,愿意听他的诉说,促进咨询关系。
(2)利于澄清事实。当事人叙述的过程就是梳理思路的过程,在诉说的过程中帮助当事人重新审视事情的前因后果。
(3)利于情绪宣泄。当事人的倾诉可以宣泄情绪。当我们的情绪平复以后,才能面对这个问题。
方法三:复述技术
对学生描述的内容选择重要的部分进行复述;
复述能澄清学生想法,并引发其新的感受;
对于把控辅导方向和控制辅导时间很重要;
辅导者复述的内容必须是关键且值得探讨的。
举例
“人一多我总是非常容易紧张,这回他们都看出来我紧张了,他们都会看不起我,我们班那么多人看着,我紧张得连话都说不好。”
这段话可以有不同的不分作为重复的语句:
“人一多你就容易紧张”
“他们都看出来你紧张来了”
“他们都会看不起我的”等。
选择不同的重复语句可能会使谈话转入不同的话题。而不同的话题直接影响咨询的深度。
方法四:情绪处理
识别内心感受、澄清并界定、承认内心感受、处理内心感受
1、识别内心感受
帮助学生识别内心感受
“当....发生时,你有什么感觉?”
“这件事会让你感到?”
“能够告诉我一些你对这件事的感受吗?”
复述学生所表达的表示感受的词,帮助他们清楚识别自己的内心世界并对内心感受进一步挖掘,并把这些内心感受反馈给学生。
2、澄清并界定
学生所使用的表达感受的词句究竟表达了何种含义?
澄清和界定内心感受的表达方式
“人们表达愤怒常常有不同的方式,你觉得愤怒时是什么样子的?”
“对于你来讲什么是紧张?”
3、承认内心感受
帮助和鼓励学生逐渐意识到自己才是内心感受的主宰,这点很重要
避免学生使用“他/它让我感到”这样的句式,因为这样会认为外在因素导致的情绪,而是让来访者用“我感觉”。
复述可以帮助学生为自己的情绪承担责任
“那么,我听到的是你感到很委屈(某种情绪)。”
4、处理内心感受
帮助学生把先前的难以表达的感受说出来
“你会如何表达这种感受”
处理情绪不仅仅是承认自己有什么感受 , 而且是要采取措施对这些感受做点什么
“情绪低落时你通常做些什么?”
“你如何让情绪好转的?”
“当你感到.....时,你会对自己说些什么?”
方法五:共情技术
共情是一种积极感觉的能力,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学生的主观想法、了解其感受。
辅导员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传达给学生, 引导他做进一步思考。
对那些迫切需要获得理解、关怀和情感倾诉的学生,共情本身就有助人效果。
方法六:问题解决7步法
探寻过去曾做过的尝试
判断来访者的现有资源
让来访者自己探索各种解决问题的可能性
制定出具体问题方案
探索方案实现的各种可能的阻力与障碍
提供资源
回顾辅导的历程,重申具体方案
探索问题解决的各种可能性
最好或最差的结果会是什么
你希望看到什么样的结果 ?
你需要怎么做才能达到那个最好的结果 ?
你觉得最理想的结果会是什么
如果你拥有魔法, 你期望什么样的结果发生
在接下来的一小时/ / 一天/ / 一星期内,你会做什么让自己感觉更好一些 ?
如果在问题解决时遇到障碍怎么办 ?
帮助来访者识别/ /提供资源;
如果来访者还没完全做好解决问题的准备; 这时需要等待或帮助进一步厘清需求和感受
如果是先前辅导方向把握不准,助人者/ 来访者需要回过头来重新确认;
如果有问题是当下解决不了的,坦诚告知来访者并作后续努力
方法七:总结与整合
时机: 在咨询即将结束时
总结是对学生所讲内容作概括性的复述
把来访者所述的内容与情绪联结起来
将松散信息整合起来,帮助来访问对整个咨询过程有一个清晰地了解
帮助来访者把逻辑理清楚,促进领悟
吾心吾悟
建立良好的关系是心理辅导工作的前提;
心理辅导就是帮助学生找到内心的力量 ,从而学会自己帮助自己,即:助人自助;
助人是需要专业训练的 ,重要的是如何将助人之心传达 “ 到 ” 学生,如果不能“到”,那会学生会表面服从,或者直接抗拒,要么就是隔离(淡漠);
用满溢着的爱去工作 ,与学生在情感上达到共频共振,这样的辅导才是有效,因此爱比技巧更重要。
草地上有一个蛹,被一个小孩发现并带回了家。过了几天,蛹上出现了一道小裂缝,里面的蝴蝶挣扎了好长时间,身子似乎被卡住了,一直出不来。天真的小孩看到蛹中的蝴蝶痛苦挣扎的样子十分不忍,于是就拿起小剪刀把蛹壳剪开,帮助蝴蝶脱蛹而出……
亲,猜猜结尾是事故还是故事. . . . . .
幼蝶在茧中挣扎是生命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挣扎是为了让身体更结实、翅膀更有力,才能在破蛹时刻,展翅飞翔。
感谢您的聆听!